“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脚底下没根,总怕摔跤”—— 不少中老年人会出现这样的感受。这种看似普通的不适,可能与一个被称为大脑 “运动指挥官” 的器官有关 —— 小脑。当小脑发生萎缩,这个负责协调运动、维持平衡的 “核心部门” 就会失灵,进而引发一系列身体异常。
小脑虽只占脑部体积的 10% 左右,却包含了脑部一半以上的神经细胞。它就像一位精密的 “调节器”,通过接收全身的感觉信号(如关节位置、肌肉张力),实时调整肢体动作,让我们走路平稳、伸手准确。比如端杯子时,小脑会协调手臂肌肉的力度,避免水洒出;上下楼梯时,它能预判身体重心变化,防止失衡。一旦小脑因萎缩受损,这种 “协调能力” 就会崩塌,“踩棉花感” 便是典型信号 —— 患者感觉不到脚底与地面的接触,无法准确控制步伐,走路时身体摇晃,如同踩在柔软的棉花上。
小脑萎缩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病理改变。衰老本身会带来生理性萎缩,但速度缓慢,通常不会引发明显症状。需要警惕的是病理性萎缩,常见诱因包括:遗传性疾病(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这类患者往往在中青年时期就出现症状,且有家族遗传史;脑血管病(如小脑梗死),因供血不足导致小脑细胞坏死;长期酗酒,酒精会直接损伤小脑神经细胞,这也是中青年小脑萎缩的常见原因;此外,多发性硬化、感染等也可能诱发。
除了 “踩棉花感”,小脑萎缩还会伴随其他典型症状。手部精细动作变得笨拙,比如扣纽扣、用筷子时手指不听使唤,写字越来越小且歪歪扭扭。说话也会出现异常,语速变慢、发音含糊,像含着东西说话,医学上称为 “吟诗样语言”。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球震颤,看东西时眼球不自主地来回跳动,导致视物模糊。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独立行走,甚至站立都需要搀扶。
值得注意的是,小脑萎缩的进展速度与病因密切相关。遗传性萎缩进展较慢,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而急性脑血管病引发的萎缩,症状可能在数天内突然加重。此外,小脑萎缩常伴随其他脑部区域的病变,比如影响大脑皮层时,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认知问题;影响脑干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
若出现 “踩棉花感” 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小脑萎缩的关键手段,能清晰显示小脑体积缩小、脑沟增宽等特征。同时,医生会结合病史(如是否酗酒、有无家族病史)、体格检查(如观察步态、手指灵活性)等综合判断病因。
目前,小脑萎缩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干预能延缓进展。针对病因治疗是核心:脑血管病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部供血;酗酒者必须戒酒,并补充维生素 B1;遗传性疾病患者可通过康复训练维持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尤为重要,比如平衡训练(单脚站立、走直线)、协调性训练(捡豆子、系鞋带),能帮助患者保持基本生活能力。
当 “踩棉花感” 出现时,它不仅是身体的预警,更是大脑 “指挥官” 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识别、科学干预,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的平衡与协调,让生活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