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卧床老人的护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是卧床老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老人的痛苦,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感染、败血症等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压疮技巧,是每位护理者的必修课。本文将从压疮的成因、预防原则及具体操作方法展开,为您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南。
一、认识压疮:从成因到分级
压疮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缺血。常见诱因包括:卧床时间过长、体位固定不变、皮肤潮湿(如排汗、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摩擦力和剪切力等。根据损伤程度,压疮可分为 Ⅰ 期(淤血红润期)、Ⅱ 期(炎性浸润期)、Ⅲ 期(浅度溃疡期)、Ⅳ 期(深度溃疡期)及不可分期、可疑深部组织损伤等类型,早期预防远比后期治疗重要得多。
二、预防压疮的核心原则
预防压疮需遵循 “三早一勤” 原则:早评估、早干预、早修复,勤观察、勤翻身、勤清洁、勤整理、勤更换。护理者应每日评估老人的皮肤状况、活动能力及营养状态,针对高风险人群(如昏迷、瘫痪、高龄、消瘦或肥胖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将压疮风险降至最低。
三、实用操作技巧:从细节守护皮肤健康
(一)体位管理:动态减压的关键
定时翻身:打破压力持续状态
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可借助翻身垫、软枕等辅助工具,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造成皮肤摩擦损伤。
翻身时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及弹性,若出现发红且 30 分钟内不消退,需缩短翻身间隔至 1 小时,并在受压处垫硅胶减压垫或泡沫敷料。
特殊体位技巧:
侧卧位时,在背部、膝间及踝间垫软枕,保持身体与床面呈 30° 角,减轻肩部和髋部压力;
平卧位时,在足跟、骶尾部垫悬空垫圈或使用气垫床,避免骨突部位直接受压;
半卧位时,床头抬高角度不超过 30°,防止身体下滑产生剪切力,同时在腘窝处垫软枕,减少坐骨结节压力。
主动运动:激发身体自我调节
对于意识清醒、具备一定活动能力的老人,鼓励进行主动肢体锻炼,如握拳、抬腿、翻身训练等,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促进血液循环。
对无法自主活动的老人,护理者应每日进行 2-3 次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关节,每个关节做 5-10 次屈伸、旋转动作,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间接改善皮肤营养供应。
(二)皮肤护理:构建第一道防护屏障
清洁与保湿: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
每日用温水(38-40℃)为老人擦拭全身,重点清洁易出汗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以免破坏皮肤油脂层。
清洁后及时擦干水分,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可涂抹温和的润肤乳或凡士林,保持皮肤湿润但不油腻,每周 2-3 次即可,过度涂抹可能堵塞毛孔。
大小便失禁者需立即清理排泄物,用弱酸性皮肤清洁剂(pH 值 5.5-6.5)清洁肛周及会阴部,再涂抹皮肤保护剂(如含氧化锌的软膏),形成保护膜防止尿液、粪便刺激。
异常处理:早期干预避免恶化
若发现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等早期压疮迹象,Ⅰ 期压疮可使用透明贴或水胶体敷料覆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Ⅱ 期压疮需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水疱液,保留疱皮,再覆盖水胶体或泡沫敷料,每 3-5 天更换一次,直至愈合。
禁止在压疮部位按摩,以免加重组织损伤;避免使用烤灯、酒精等刺激性方法,以免加速皮肤干燥坏死。
(三)环境与营养:内外协同的防护策略
优化居住环境:减少外在刺激因素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床单、被套每周更换 1-2 次,若被污染需及时更换。选择棉质、透气的床上用品,避免使用尼龙、化纤材质,减少摩擦力。
室内温度控制在 22-24℃,湿度 50%-60%,定期开窗通风,每日 2-3 次,每次 30 分钟,保持空气清新,降低老人出汗频率,减少皮肤潮湿风险。
强化营养支持:从内部增强皮肤抵抗力
压疮预防需重视蛋白质、维生素及锌的摄入。每日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等,建议每公斤体重摄入 1.2-1.5 克蛋白质(例:60 公斤老人每日需 72-90 克蛋白质)。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C(如橙子、猕猴桃、青椒)和维生素 A(如胡萝卜、菠菜),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适量摄入含锌食物(如牡蛎、坚果、全谷物),加速伤口愈合。
对于食欲差、消化功能弱的老人,可采用少食多餐(每日 5-6 餐),或在营养师指导下选择口服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营养糊剂),必要时通过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确保营养均衡。
(四)辅助工具:科技助力精准防护
减压床垫:动态分散压力气垫床、泡沫床垫、凝胶床垫等可根据老人体重和皮肤状况选择。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放气原理,持续改变身体受压部位,适合长期卧床者;泡沫床垫柔软且有一定支撑力,适合轻度活动能力的老人;凝胶床垫能有效分散局部压力,适用于骨突部位重点防护。
体位辅助器具:实现精准支撑翻身枕、三角枕、U 型枕等可帮助老人维持正确体位。例如,在背部放置三角枕可保持 30° 侧卧位,在膝下垫 U 型枕可避免双腿直接接触压迫血管,在足跟部使用减压脚垫可悬空足跟,减少受压面积。
四、护理者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护理质量
心理关怀:缓解老人焦虑情绪长期卧床易导致老人情绪低落、焦虑,护理者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多与老人沟通,讲解预防压疮的重要性和配合方法,通过播放音乐、读书、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增强老人的依从性。
记录与观察:建立护理档案每日记录老人的翻身时间、皮肤状况、饮食量、排泄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反馈给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建议使用 “压疮风险评估表”每周评估一次,根据评分调整护理措施。
自身防护:避免职业损伤护理者在协助老人翻身、移动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搬运姿势,避免腰部过度用力造成自身损伤。可借助移位机、护理床等工具,减轻护理负担,提高操作安全性。
五、总结:预防压疮,始于用心,成于细节
预防压疮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的长期工作。通过科学的体位管理、细致的皮肤护理、良好的环境营造、充足的营养支持及合理的辅助工具使用,绝大多数压疮是可以预防的。作为护理者,不仅要掌握操作技巧,更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卧床老人筑起健康防线,让他们在舒适与尊严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