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会联想到 “手抖的老人”—— 认为这是一种专属老年人的疾病,且一旦患病就意味着生活无法自理。但在临床中,不少年轻人被确诊帕金森病,也有患者因误解耽误了治疗。今天,我们就来澄清关于帕金森病的 5 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帕金森病
“我才 35 岁,怎么会得帕金森?” 这是很多年轻患者的疑问。事实上,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 “专利”。医学上,帕金森病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60 岁以上发病的属于晚发性,占患者总数的 80%~90%;而40 岁以下发病的早发性患者虽占比不高(约 5%~10%),但确实存在,甚至有 20 多岁的病例。
早发性帕金森病多与遗传相关 —— 若家族中有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会增加。此外,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如锰),或头部反复外伤,也可能诱发年轻型帕金森病。因此,当年轻人出现 “手指不自主震颤”“动作变慢” 等症状时,不能简单归为 “疲劳”,需及时排查。
误区二:手抖就是帕金森病
“手抖 = 帕金森” 是最常见的误解。实际上,手抖(震颤)的原因有很多:年轻人可能因紧张、焦虑出现生理性震颤;甲亢患者会有细微的双手震颤;特发性震颤(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拿杯子、写字时手抖,且喝酒后会减轻。
帕金森病的震颤有其特殊性:多为 “静止性震颤”—— 安静时手抖明显,活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像 “搓丸子” 一样的动作;且常从一侧手开始,逐渐蔓延到同侧下肢。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抖常伴随其他症状,比如肢体僵硬(穿衣服时胳膊抬不起来)、动作迟缓(系鞋带要花比以前多几倍的时间),这才是判断的核心依据。
误区三:帕金森病只影响运动,不会影响智力
很多人认为帕金森病只是 “运动出问题”,不会像痴呆那样影响记忆力。但事实上,帕金森病是一种全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约 30% 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认知障碍,部分会发展为 “帕金森病痴呆”。
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比如忘记刚说过的话)、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时容易走神)、执行能力减退(无法完成复杂家务)等问题。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病程中后期,且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的 “执行能力”(如规划、判断)下降更明显,而记忆力衰退相对较晚。因此,除了关注老人的动作,也要留意其认知变化。
误区四:帕金森病是 “绝症”,确诊后就无法正常生活
不少人将帕金森病等同于 “绝症”,认为确诊后很快会瘫痪。但实际上,帕金森病进展相对缓慢,且现有治疗手段能有效控制症状。通过规范用药(如左旋多巴类药物),多数患者能维持 10~20 年的正常生活能力;配合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和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部分患者甚至能继续工作。
真正影响生活质量的,往往是 “延误治疗” 或 “不规范用药”。比如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导致症状快速加重;或自行增减药量,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确诊后积极配合医生,坚持科学治疗,才能最大限度维持生活质量。
误区五:补充多巴胺就能 “根治”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核心是大脑中 “多巴胺能神经元” 减少,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因此,很多人认为 “多补充多巴胺就能治好病”。但实际上,多巴胺无法通过口服直接补充(会被消化酶破坏),目前的药物是通过 “替代多巴胺”(如左旋多巴)或 “保护神经元” 来缓解症状,无法逆转神经元的退化。
而且,长期用药可能出现 “运动波动”(如突然僵硬、无法动弹)或 “异动症”(肢体不自主扭动)。因此,治疗需要 “个体化”—— 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轻重调整用药方案,而非单纯 “补多巴胺”。
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疾病,破除误区、科学认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若出现 “动作变慢、肢体僵硬、静止性震颤” 等症状,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