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介入的 “兵器库” 里,支架、弹簧圈和取栓术是对付脑血管疾病的三大 “主力武器”。它们虽不似手术刀那般锋芒毕露,却能通过血管通道深入颅内,精准解决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等致命问题。这些看似小巧的器械,究竟如何在脑血管中 “作战”?又各自擅长应对哪些疾病?
弹簧圈是颅内动脉瘤的 “终结者”。这种由铂合金制成的细微金属丝,能像 “渔网” 一样填满动脉瘤腔,从根源上阻止破裂风险。当医生通过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后,它会按照预设形态展开,逐步填满整个瘤体。随着弹簧圈的堆积,血流会被阻挡在动脉瘤外,血栓逐渐在瘤内形成,最终让动脉瘤 “休眠”。这种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 “量身定制”——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选择不同规格的弹簧圈,甚至可以通过微导管将多个弹簧圈依次送入,确保完全闭塞瘤体。对于未破裂的中小型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创伤极小,术后恢复快,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支架则是脑血管狭窄的 “支撑者”,主要用于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血管堵塞。当脑血管因斑块堆积变得狭窄,甚至影响血流时,支架就像 “微型脚手架”,通过导管送到狭窄部位后撑开,将血管壁撑起,恢复正常管腔大小。与心脏支架不同,颅内血管更纤细、弯曲更多,因此颅内支架材质更柔软,支撑力更温和,既能撑开血管,又不会损伤脆弱的血管壁。对于症状性脑血管狭窄(如反复头晕、肢体无力)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支架植入能有效改善脑供血,降低中风风险。此外,支架还能与弹簧圈 “协同作战”—— 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先植入支架贴附在血管壁上,再填入弹簧圈,支架能像 “栅栏” 一样防止弹簧圈脱落,提高治疗安全性。
取栓术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 “清道夫”,专门针对脑血管被血栓堵塞的紧急情况。它的核心工具是取栓支架,这种类似 “微型网篮” 的器械,能在血管内精准抓取血栓并完整取出。手术时,医生通过血管造影定位血栓位置,将取栓支架沿导管送到血栓处,撑开后与血栓紧密结合,再缓慢回撤导管,将血栓 “拖” 出体外。这项技术的关键是 “时效性”—— 在发病 6 小时内进行,患者恢复概率大幅提升;部分患者即使发病超过 6 小时,只要评估显示脑组织仍有挽救可能,仍可受益。与传统静脉溶栓相比,取栓术对大血管血栓的清除效率更高,能显著降低致残率。比如一位因房颤引发脑栓塞的患者,发病 3 小时后接受取栓治疗,血栓被成功取出,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活动。
这三种 “武器” 虽用途不同,但都遵循神经介入的核心优势 —— 微创。它们通过人体自然血管通道完成操作,避免开颅手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不过,具体选择哪种技术,需要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动脉瘤优先考虑弹簧圈,血管狭窄侧重支架,急性血栓则依赖取栓术。随着技术发展,这些器械还在不断升级 —— 可吸收支架能在完成支撑任务后逐渐降解,避免长期留存体内;取栓支架的抓取能力更强,能应对更复杂的血栓形态。
了解这些神经介入 “武器”,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逻辑,更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选择。当身边有人突发中风,及时送往有神经介入能力的医院,或许就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这些藏在血管里的 “精密器械”,正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