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从“中风”到康复:神经介入如何打通堵塞的脑血管?

作者:卞金辉

黄骅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发布时间:2024-12-16 15:49:417728次浏览[发表证书]

“中风” 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 突然嘴歪眼斜、肢体无力、说话含糊,这些都是它的典型表现。其中,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占所有中风的 80% 以上,本质是脑血管被血栓或栓塞堵住,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过去,这类急症的治疗手段有限,不少患者留下终身残疾;如今,神经介入技术的出现,就像为堵塞的脑血管开辟了 “绿色通道”,让 “打通血管、挽救大脑” 成为可能。

要理解神经介入的作用,首先要明白缺血性中风的核心危害:时间就是大脑。脑血管堵塞后,每过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神经细胞死亡;超过 6 小时,缺血区域的脑组织可能永久坏死。因此,能否快速恢复血流,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传统治疗中,静脉溶栓能溶解部分血栓,但对大血管堵塞效果有限;而神经介入技术通过 “精准直达” 的方式,直接清除堵塞物或开通血管,成为大血管闭塞性中风的 “救命稻草”。

神经介入治疗的核心逻辑是 “微创通路 + 精准操作”。医生不需要开颅,而是通过人体天然的血管通道 —— 一般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特制的导管、导丝顺着血管一路 “送达” 脑血管堵塞部位,完成血栓清除或血管开通。这种 “从血管到血管” 的操作,创伤小、定位准,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目前,针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介入技术主要有两种: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栓附近,药物浓度更高,溶栓效果更精准,尤其适合发病时间较短(6 小时内)的患者。而机械取栓是近年来的 “明星技术”—— 医生将类似 “支架” 的取栓装置通过导管送到血栓处,张开后与血栓紧密结合,再缓慢将血栓 “拉” 出体外。这种技术能直接清除大血栓,对发病 6-24 小时的患者仍可能有效,大大拓宽了治疗时间窗。

举个真实案例:一位 70 岁老人突然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说话不清,送到医院时已发病 4 小时。头部 CT 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属于大血管堵塞。医生立即启动神经介入绿色通道,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取栓支架送入堵塞血管,仅用 20 分钟就将血栓完整取出,血管成功开通。术后第二天,老人左侧肢体就能轻微活动,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这样的案例证明,及时有效的神经介入治疗,能让患者避免终身残疾。

神经介入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 “快” 和 “准”,更在于适应范围广。对于静脉溶栓无效的大血管堵塞、心源性栓塞(如房颤引发的血栓)等难治性病例,它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新型取栓装置的回收率更高,并发症更少;术中血管造影技术能实时显示血管开通情况,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

不过,要让神经介入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 “时间赛跑” 的意识。患者和家属需牢记中风的 “FAST 原则”:F(Face 面部下垂)、A(Arm 肢体无力)、S(Speech 言语不清)、T(Time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拨打 120,选择有神经介入能力的医院,为治疗争取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神经介入只是中风治疗的第一步。血管开通后,患者还需进行康复训练、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治疗等综合管理,才能降低复发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神经介入技术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格局 —— 它让 “打通堵塞的脑血管” 从难题变成现实,让更多患者有机会回归正常生活。

“等待坏死” 到 “主动开通”,神经介入技术为中风患者点亮了希望。但要记住:技术再先进,也比不上及时发现和就医。了解中风信号、信任现代医学,才能让这根 “血管里的救命线” 真正发挥作用。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