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脑血管里的“隐形炸弹”:动脉瘤为何悄无声息却致命?

作者:卞金辉

黄骅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发布时间:2023-10-18 15:47:0510950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神经外科的急诊室里,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位看似健康的中年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意识丧失,检查后被确诊为 “颅内动脉瘤破裂”。这种被医生称为脑血管里 “隐形炸弹” 的疾病,往往在毫无征兆中引爆,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为何它能如此悄无声息地潜伏,却又能一击致命?

要理解颅内动脉瘤的危险,首先要明确它并非肿瘤。简单来说,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壁局部的 “薄弱点”—— 就像自行车内胎长期磨损后鼓起的小包,血管壁在血流长期冲击下逐渐变薄、向外膨出,形成类似 “囊状” 的凸起。这个凸起的血管壁极薄,一旦承受不住血流压力就会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当于 “脑子里出血”。

它的 “隐形” 特性源于两点:一是多数动脉瘤未破裂时几乎无症状。脑血管壁的 “薄弱点” 在形成初期,不会压迫神经或影响血流,患者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毫无察觉。二是缺乏特异性预警信号。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头痛、眼皮下垂(动眼神经受压)等症状,但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是疲劳或普通头痛,难以引起警惕。这种 “无症状潜伏” 让它得以在体内默默生长,直到破裂前都保持 “隐身” 状态。

而它的 “致命性” 则与破裂后的连锁反应直接相关。动脉瘤破裂时,血液瞬间涌入蛛网膜下腔,会引发三大危机:一是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剧烈头痛(患者常描述为 “一生最痛的头痛”)、呕吐、昏迷;二是脑血管痉挛,破裂后释放的血液成分会刺激血管收缩,引发脑缺血,甚至脑梗死;三是二次破裂风险,首次出血后约 30% 的患者会在短期内再次出血,第二次出血的致死率高达 60% 以上。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被这种 “隐形炸弹” 盯上?从临床数据来看,有几类高危人群需要特别警惕:一是40-60 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逐渐下降,薄弱点更易形成;二是高血压患者,长期高压血流冲击是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诱因;三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如果直系亲属曾患颅内动脉瘤,自身发病风险会增加 3-5 倍;四是长期吸烟、酗酒者,尼古丁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壁老化。此外,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可能与激素变化影响血管弹性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方式正在让这种 “隐形炸弹” 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高盐饮食等习惯,会导致血压波动频繁,加速脑血管壁的损伤。临床中甚至出现过 20 多岁的年轻患者,因长期熬夜加班突发动脉瘤破裂,令人惋惜。

既然动脉瘤如此危险,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要明确的是,未破裂的动脉瘤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在体检时加入脑血管检查 —— 比如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两种检查无创且准确率较高,能及时发现未破裂的动脉瘤。

一旦发现动脉瘤,也不必恐慌。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综合评估风险:对于直径小于 5 毫米、形态规则的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则需通过手术干预。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有两种:一是开颅夹闭术,通过手术放置金属夹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隔绝;二是介入栓塞术,从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阻止血流进入,两种技术都已相当成熟。

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科学管理降低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风险。控制血压是核心,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戒烟限酒能减少血管内皮损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这些习惯都能保护血管健康。

颅内动脉瘤虽像 “隐形炸弹”,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它的 “悄无声息” 提醒我们:对脑血管健康的关注不能只依赖症状;而它的 “致命性” 则警示我们:高危人群需主动筛查,早发现才能早安心。记住,对付这种 “隐形炸弹” 的最佳武器,永远是科学的认知和提前的防范。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