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尿失禁:认识与治疗

作者:宁天胜

邯郸市邱县中医院 外三科 主治医师发布时间:2025-07-28 09:31:361192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尿失禁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会对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患者往往选择默默忍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事实上,尿失禁并非无法治愈的 “顽疾”,通过科学的认识和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改善症状,重获正常生活。

尿失禁是指膀胱内的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四种类型。

压力性尿失禁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经产妇和更年期女性。其主要原因是盆底肌肉松弛或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等,尿液就会不自主地流出。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妊娠、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受到损伤,以及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肌肉萎缩,都是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因素。

急迫性尿失禁则表现为突然出现强烈的尿意,无法控制尿液排出,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这种类型的尿失禁多与膀胱过度活动有关,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引起。此外,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急迫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同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其病因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充盈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膀胱排空不全,尿液潴留过多,导致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而引起的尿液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导致尿路梗阻的疾病。

要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和病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诊断。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盆底肌肉功能检查、腹部检查等。此外,还可能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尿流动力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其中,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尿失禁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准确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的尿失禁,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凯格尔运动,每天坚持练习,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如控制体重、避免提重物、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等,都有助于减轻症状。

对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可能更为合适。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类药物和 α 受体激动剂等,它们可以通过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或增加尿道阻力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尿道中段悬吊术等,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尿失禁问题。

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和 β3 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膀胱过度收缩,缓解尿急、尿频等症状。如果是由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膀胱肉毒素注射、神经调节等治疗方法。

混合性尿失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同时采用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充盈性尿失禁的治疗关键是解除尿路梗阻,恢复膀胱的正常排空功能,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改善尿路梗阻情况。

除了积极治疗,尿失禁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女性在妊娠和分娩后应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盆底肌肉松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起尿失禁的疾病。

总之,尿失禁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患者不必因害羞或恐惧而延误治疗,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尿失禁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消除对他们的歧视,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重拾健康和自信。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