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中医内科解读: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作者:王振方

宁陵华英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中医师发布时间:2023-12-07 16:45:125414次浏览[发表证书]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虽无明确病名,但根据其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等主要症状,多将其归属于 “眩晕”“头痛”“肝风”“心悸” 等范畴。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控制血压,同时重视预防保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以下从中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病位主要在肝、肾、心,与脾也有一定关联。

(一)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从而引发眩晕、头痛等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二)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嗜酒无度,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或痰浊化火,痰火上扰,均可引起头晕、头痛。

(三)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长期安逸少动,均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劳伤过度可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清窍失养;安逸少动则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均可引发高血压相关症状。

(四)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随着年龄增长,肾阴渐亏,肝阳愈亢,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二、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将其常见证型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等,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肝阳上亢证

辨证要点: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若肝火较盛,可加龙胆草、夏枯草增强清肝泻火之力;若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常用中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等。

(二)痰湿中阻证

辨证要点: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原则: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祛湿,天麻熄风化痰止眩,茯苓、陈皮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若痰湿郁而化热,可加黄芩、竹茹清热化痰;若脾虚明显,可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

常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党参、黄芪等。

(三)气血亏虚证

辨证要点: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常用方剂: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若血虚较甚,可加熟地、阿胶增强补血之力;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加柴胡、升麻升阳举陷。

常用中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

(四)肝肾阴虚证

辨证要点: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常用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枸杞子、菊花滋补肝肾、清肝明目,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泽泻、茯苓、丹皮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若阴虚火旺明显,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若头晕目眩较重,可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常用中药: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知母、黄柏等。

(五)瘀血阻络证

辨证要点: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常用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麝香(可用石菖蒲代)开窍醒脑,老葱、生姜通阳散寒,大枣调和营卫。若头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通络止痛;若气虚血瘀,可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

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石菖蒲、黄芪等。

三、高血压的中医预防措施

中医强调 “治未病”,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可从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情志调摄等方面入手,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一)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维护机体的阴阳平衡。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坚持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 BMI = 体重(kg)/ 身高(m)²,正常范围为 18.5-23.9)。

(二)饮食调理

低盐饮食: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酱菜等高盐食物。

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苹果、香蕉、燕麦等。

戒烟限酒: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饮酒过量可损伤肝脏和血管,应戒烟限酒。

(三)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此外,还可学习一些中医情志调理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以达到宁静心神、调和气血的目的。

(四)中药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或属于高血压前期(收缩压 120-139mmHg 和 / 或舒张压 80-89mmHg)的人群,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选用一些具有平肝潜阳、健脾祛湿、滋补肝肾等作用的中药进行预防调理,如天麻、菊花、枸杞、黄芪、茯苓等。

总之,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注重辨证论治,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控制血压,同时强调预防保健,从生活方式、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树立 “治未病” 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若已患有高血压,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配合中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