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中医内科教你如何应对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

作者:王振方

宁陵华英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中医师发布时间:2024-12-25 16:48:063760次浏览[发表证书]

一、认识亚健康:中医视角的 “未病” 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状态,表现为疲劳乏力、睡眠障碍、情绪失调、免疫力下降等,但各项西医理化检查无明确异常。中医将其归属于 “未病” 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 “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预防医学思想,强调在疾病萌芽阶段通过调理体质、平衡阴阳来阻断病情发展。

(一)亚健康的中医病机解析

气血阴阳失衡: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导致 “不荣则痛”,出现头晕乏力;压力过大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阴液,引发失眠盗汗。

脏腑功能失调:

脾胃虚弱:久坐少动、饮食不节致脾胃运化失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黏滞;

心肾不交: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出现心悸、失眠、健忘;

肝郁脾虚:情绪压抑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表现为胸闷叹息、腹胀便溏。

痰湿瘀毒内生:嗜食肥甘、缺乏运动使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气郁日久影响血流,形成瘀血,两者互结阻滞经络,引发肢体困重、面色晦暗。

(二)常见亚健康体质类型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现代人亚健康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肝郁质、痰湿质最为常见:

气虚质:易疲劳、气短懒言、自汗,舌淡苔白,脉弱;

阳虚质: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

阴虚质: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郁质: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善太息,舌边红,脉弦;

痰湿质:体型肥胖、痰多胸闷、舌苔厚腻,脉滑。

二、中医调理亚健康的核心方法

中医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方案,常用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运动等,旨在恢复气血阴阳平衡,重建脏腑功能。

(一)中药:精准调体质,纠偏复平衡

气虚质 —— 补气升阳

代表方:四君子汤(党参 15g、白术 12g、茯苓 12g、甘草 6g),适用于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者;

加减:若兼有自汗,加黄芪 20g、防风 10g(玉屏风散)增强固表止汗之力。

阳虚质 —— 温阳散寒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熟地 20g、山茱萸 15g、附子 6g、肉桂 3g),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可配合艾灸关元穴加强温阳效果。

阴虚质 —— 滋阴降火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熟地 20g、山药 15g、丹皮 10g),缓解口干咽燥、失眠多梦;

若心阴虚明显(心悸失眠),加酸枣仁 15g、柏子仁 12g(天王补心丹)。

肝郁质 —— 疏肝解郁

代表方:逍遥散(柴胡 10g、白芍 15g、当归 12g、薄荷 6g),适用于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者;

若气郁化火(急躁易怒、口苦),加丹皮 10g、栀子 10g(丹栀逍遥散)。

痰湿质 —— 祛湿化痰

代表方:二陈汤(陈皮 10g、半夏 10g、茯苓 15g)合平胃散(苍术 12g、厚朴 10g),改善体胖痰多、舌苔厚腻;

佐以荷叶 10g、冬瓜皮 15g 增强利水渗湿之效。

(二)针灸推拿:通经络,调气血

常用穴位与功效

气虚质:足三里(健脾益气)、气海(补气固脱),针刺用补法,可配合艾灸;

肝郁质:太冲(疏肝解郁)、膻中(宽胸理气),针刺用泻法,按揉至酸胀感;

痰湿质:丰隆(化痰祛湿)、阴陵泉(健脾利湿),针刺平补平泻,配合拔罐。

简易推拿手法

头部按摩:用指腹从印堂向百会穴推按,配合按揉太阳穴(缓解头痛头晕);

胁部梳理:双手从腋下向腹股沟方向轻推,每日 10-15 次,疏理肝气郁结。

(三)饮食调理:辨体质施膳,药食同源

气虚质 —— 宜补气食材

黄芪炖鸡:黄芪 30g、鸡肉 200g,加生姜 3 片,补益中气;

小米山药粥:小米 50g、山药 30g,健脾和胃。

阳虚质 —— 宜温阳食材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 20g、生姜 15g、羊肉 250g,驱寒暖身;

韭菜炒核桃:韭菜 200g、核桃仁 30g,温补肾阳。

阴虚质 —— 宜滋阴食材

银耳莲子羹:银耳 10g、莲子 15g、百合 10g,润肺养阴;

桑葚枸杞茶:桑葚 10g、枸杞 10g,滋补肝肾。

肝郁质 —— 宜疏肝食材

玫瑰花茶:玫瑰花 5g、陈皮 3g,代茶饮用,疏肝理气;

佛手瓜炒肉片:佛手瓜 200g、瘦肉 100g,理气和中。

痰湿质 —— 宜祛湿食材

茯苓薏米粥:茯苓 20g、薏米 30g、粳米 50g,健脾祛湿;

冬瓜海带汤:冬瓜 250g、海带 15g,清热化痰。

(四)运动调理:动则生阳,调和气血

中医主张 “久坐伤肉,久卧伤气”,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改善亚健康状态:

气虚 / 阳虚质: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重点练习 “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 等招式,升阳补气;

肝郁 / 痰湿质:加强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通过出汗排出痰湿,缓解情绪压抑;

阴虚质:宜练瑜伽、冥想等静功,配合深呼吸调节气机,避免剧烈运动耗伤阴液。

三、日常调护:从生活细节阻断亚健康

(一)作息管理:顺应天时,调和阴阳

遵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规律,建议 23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

中午可小憩 15-30 分钟,避免过度耗气(子午觉原则);

避免长期熬夜(子时 23:00-1:00 为胆经当令,熬夜伤肝血)。

(二)情绪调节:疏肝解郁,心神得养

疏肝法:每天进行 10 分钟 “叹气式呼吸”,深吸气后缓慢呼出,同时发出 “呵” 声,缓解胸胁憋闷;

安神法:睡前用温水泡脚(加艾叶 10g、远志 10g),配合按揉涌泉穴(补肾安神),改善失眠;

移情法: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转移压力焦点,符合 “喜胜忧” 的情志调理理论。

(三)环境调适:避其毒气,顺应四时

痰湿体质者需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雨季可使用除湿机,衣物被褥常晾晒;

冬季注意保暖(尤其腰腹、足部),夏季避免贪凉饮冷(伤脾胃阳气);

办公室可摆放绿萝、薄荷等植物,净化空气并提神醒脑。

四、结语

亚健康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中医通过体质辨识、辨证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如同为健康搭建 “防护网”。无论是中药的精准调治、针灸的经络疏通,还是饮食运动的日常管理,核心都是帮助人体恢复 “阴平阳秘” 的状态。

需要提醒的是,若亚健康状态持续超过 3 个月,或伴随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坚持中医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理念,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告别亚健康,拥抱活力人生。

栏目导航

navigation

精彩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