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历经疾病与治疗的双重打击后,常面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科学的康复护理并非简单的 “被动照料”,而是根据患者病情阶段,制定 “评估 - 干预 - 进阶” 的个性化方案。作为主管护师,结合多年重症康复经验,本文将为您解析康复护理的核心要点,助力患者从 “ Survive(生存)” 走向 “Live(生活)”。
一、康复评估:定制方案的前提
在启动康复计划前,需通过专业评估明确患者的功能基线。常用评估工具包括:
肌力评估:采用徒手肌力分级法(MMT),判断四肢肌肉力量(如肩部外展、股四头肌收缩能力);
关节活动度(ROM)评估: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屈伸、旋转角度,筛查是否存在粘连;
心肺功能评估:通过床旁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呼吸肌力量测试(如最大吸气压力 MIP),判断耐力与通气功能;
营养状态评估:计算体重指数(BMI)、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确保康复锻炼的能量基础。
案例:一位因重症肺炎接受机械通气 2 周的患者,评估显示双侧股四头肌肌力仅 2 级(正常 5 级),膝关节屈曲 ROM 受限至 90°(正常 135°),6MWT 距离仅 150 米,提示需优先进行肢体功能与心肺耐力训练。
二、分阶段康复计划:从卧床到离床的进阶
(一)急性期(卧床期):预防并发症为主
目标: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压疮、肺部感染。护理要点:
被动关节活动(PROM):每日 2-3 次,每个关节进行 5-10 次全范围活动,如肩关节前屈、腕关节屈伸,动作轻柔避免拉伤;
早期床上运动: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每次 10 分钟,改善肺扩张;
踝泵运动:卧床时主动屈伸踝关节,每秒 1 次,每组 10 个,每日 3 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体位管理:每 2 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在膝下垫软枕保持髋关节微屈,预防足下垂。
(二)亚急性期(离床期):逐步增加主动运动
目标:从坐起、站立过渡到步行,提升自理能力。护理要点:
坐起训练:将床头摇高至 30°,逐步增加至 90°,首次坐起时需监测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床边站立训练:在护士协助下,患者双手撑床缓慢站起,扶床站立 5-10 分钟 / 次,每日 2 次,训练时注意保护防止跌倒;
主动肢体锻炼:
上肢训练:使用握力球(5-10kg 阻力)进行抓握训练,每组 15 次,每日 3 组,增强手部肌力;
下肢训练: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直腿抬高时在脚踝绑弹力带),每组 10 次,每日 2 组,强化股四头肌;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鼓励患者自己进食、刷牙、梳头,护士在旁协助并给予正向反馈:“您今天自己拿勺子的姿势比昨天更稳了!”
(三)恢复期(出院前期):强化耐力与协调性
目标:回归家庭生活,降低再入院风险。护理要点:
步行训练:从搀扶行走过渡到独立行走,使用助行器辅助,每日步行距离增加 50 米,最终达到连续行走 500 米;
上下楼梯训练:遵循 “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原则,护士在后方保护,每次训练 3-5 个来回;
心肺功能强化:进行功率自行车训练(20-30W 阻力),每次 15-20 分钟,每周 5 次,提升摄氧量(VO₂max);
家庭康复指导:发放《居家康复手册》,图示训练动作要点,录制视频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定期电话随访调整计划。
三、特殊患者的康复重点
(一)机械通气患者
脱机前训练: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使用呼吸训练器(如 incentive spirometer)锻炼吸气肌,每次 10 分钟,每日 3 次;
拔管后训练:尽早开始吞咽功能评估,从冰棉签刺激咽后壁开始,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预防误吸。
(二)神经重症患者(如脑卒中、颅脑损伤)
良肢位摆放:患侧上肢外展 30°,下肢屈膝垫枕,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神经促通技术:通过 Bobath 握手(双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在上)进行翻身训练,激活核心肌群。
四、注意事项:安全与效果并重
监测生命体征:锻炼过程中密切观察心率(不超过基础值 20 次 / 分)、血压(收缩压不超过 180mmHg 或低于 90mmHg),出现头晕、胸痛立即停止;
循序渐进原则:避免突然增加训练强度,如患者次日出现肌肉酸痛可适当减少负荷;
多学科协作:康复护士与医生、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定期沟通,根据患者营养状态(如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调整训练量。
五、总结:康复护理是 “唤醒身体的艺术”
重症康复不是简单的 “活动肢体”,而是通过科学评估与精准干预,重新激活患者的身体机能与生存信心。正如一位成功康复的患者所说:“当我第一次自己站起来时,才真正感觉到‘活过来了’。” 未来,随着早期康复理念的普及与智能康复设备(如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重症患者的康复将更早期、更个性化,让每一个生命在经历风雨后,都能重新拥抱自由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