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用挖耳勺、棉签 “捣鼓” 耳朵,享受那一阵酥麻感,是不少人的习惯。甚至有人频繁掏耳,形成 “上瘾” 般的依赖。然而,耳鼻喉医生提醒:看似惬意的掏耳行为,实则暗藏诸多健康风险。想要科学清洁耳道,必须先了解过度掏耳的危害,再掌握正确的方法。
过度掏耳的四大潜在风险
1. 损伤耳道皮肤
耳道皮肤十分娇嫩,厚度仅约 0.1 毫米,且没有皮下脂肪层的保护。使用尖锐的挖耳勺、发卡,或粗糙的棉签用力掏耳时,极易刮破耳道皮肤,造成微小创口。这些创口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为细菌、真菌提供了入侵的 “突破口”,可能导致外耳道炎,出现耳内疼痛、瘙痒、流水甚至流脓等症状。严重时,炎症还可能蔓延,影响听力。
2. 破坏耳道自净功能
耳朵具有一套完善的自净系统。耳道内的耵聍(俗称耳屎)并非无用之物,它是由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物质与脱落的皮屑、灰尘等混合而成。正常情况下,随着我们日常的咀嚼、说话、头部活动,耵聍会缓慢向外移动,自行排出体外。频繁掏耳会破坏这一自然过程,打乱耵聍的排出节奏,甚至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堆积成团,形成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引发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问题 。
3. 增加感染风险
我们的手指、挖耳工具上往往附着大量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掏耳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可能被带入耳道,破坏耳道内原本平衡的微生态环境。尤其是在耳道皮肤破损的情况下,感染风险会大幅增加。真菌感染引起的霉菌性外耳道炎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患者常感觉耳朵奇痒难忍,耳道内还可能出现灰白色、黑色的霉斑样物。
4. 损伤鼓膜
鼓膜是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膜,位于外耳道底部,就像一道 “隔音墙”,保护着中耳和内耳结构。掏耳时若用力过猛、方向不当,工具可能不慎戳破鼓膜,导致鼓膜穿孔。一旦鼓膜穿孔,患者会突然感到耳痛,听力明显下降,还可能伴有耳鸣。严重的鼓膜穿孔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引发中耳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耳鼻喉医生推荐的正确清洁方法
1. 日常清洁以 “不掏” 为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耳朵没有不适症状,完全无需刻意掏耳。耳朵自身的自净功能足以维持耳道清洁。日常生活中,只需在洗脸、洗澡时,用湿润的毛巾轻轻擦拭耳廓外部,清除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即可。
2. 特殊情况的科学处理
如果感觉耳道内耵聍较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不要自行处理,应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会在耳内镜的辅助下,使用专业的工具进行安全清理。对于较硬的耵聍,医生通常会先使用滴耳液(如碳酸氢钠滴耳液)将其软化,待耵聍变松软后,再通过冲洗或吸引等方式取出。
3. 必要时的简单清理技巧
若耳道内不慎进水,可以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轻轻跳跃,利用重力让水流出;或者使用干净的毛巾、纸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如果感觉耳道内有少量碎屑、灰尘等异物,可使用医用棉签轻轻旋转擦拭外耳道外侧,但注意不要将棉签深入耳道内部,更不能反复用力擦拭。
掏耳 “上瘾” 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摒弃错误的掏耳习惯,遵循科学的清洁方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耳朵。若在耳部清洁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