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一个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 年数据,全球约 5.37 亿成年人(20-79 岁)患有糖尿病,即每 10 名成年人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并且,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预计到 2030 年将上升到 6.43 亿,2045 年将增长至 7.84 亿。在我国,截至 2021 年,糖尿病患者人数约 1.41 亿 。糖尿病,这一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传统观念中,糖尿病治疗似乎仅聚焦于降低血糖,但在医学飞速发展的当下,除了降糖,还有诸多要点对病情控制和患者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并发症防治:刻不容缓的挑战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从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会出现疲乏、呕吐、头痛,呼吸中有烂苹果味,严重时陷入昏迷,到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起初多尿、多饮、食欲减退,逐渐发展为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昏迷风险极高。长期来看,慢性并发症更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糖尿病肾病,可导致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不全,是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糖尿病眼病,病程超 10 年的患者常合并视网膜病变,成为失明的重要诱因;糖尿病心肌病,引发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还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与降糖同等重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肾功能、眼底、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环节。
二、生活方式干预:稳固治疗的基石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治疗的根基。医学营养治疗首当其冲,医生会依据患者的体重、身高、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精心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全谷物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严格控制每日热量。例如,用糙米、燕麦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精制米面,多吃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蔬菜,既能提供饱腹感,又有助于稳定血糖。运动治疗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适当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锻炼,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基础代谢率。坚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对维持血糖稳定也有积极作用。这种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能有效辅助药物治疗,降低血糖波动,减少并发症风险。
三、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的方案
糖尿病患者群体多样,年龄、体重、病程、并发症等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个体化治疗极为关键。对于年轻、初发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少量口服降糖药,就能较好控制血糖。而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时,在降糖目标设定上需更为谨慎,避免低血糖风险,治疗方案可能更倾向于温和、平稳的药物组合。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除降糖药物外,可能需要配合减重药物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1 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身胰岛 β 细胞受损严重,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且要根据饮食、运动等情况,精细调整胰岛素剂量。医生需综合考量患者个体因素,制定精准、专属的治疗方案,才能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四、新技术探索:带来治愈希望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希望。干细胞疗法便是其中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2024 年 5 月,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程新教授团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实现一名患病 25 年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功能性治愈。2024 年 7 月 29 日,国家卫健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 —— 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2024—2030 年)》,其中提出要推进糖尿病智慧健康管理。糖尿病智慧健康管理指医疗机构或医生借助糖尿病数字化管理软件和智能硬件,对糖尿病人群 (包括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 进行远程干预;或者糖尿病人群利用相关数字化工具进行自我管理,达到控制病情,防止恶化的医学行为管理过程。目前,数字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比较成熟的应用主要有自动胰岛系统、控病虚拟助手、病症早筛工具这 3 个场景。人工智能 (AI) 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综合性、个体化的过程,除了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方式、实施个体化方案以及关注新技术进展,都是治疗的关键要点。只有全面把控这些方面,糖尿病患者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走向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