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门诊,刚做完疝气手术的患者常问:“医生,我什么时候能下床走路?多久能上班?” 作为从事疝气治疗的外科医生,我要明确告诉大家:疝气术后活动恢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手术方式、身体状况,恢复节奏大不相同。下面就为大家详解术后康复 “时间表”。
疝气手术主要有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两种。传统手术是在疝气部位做 4 - 6 厘米切口,把突出的组织送回腹腔后,用缝线或补片修补缺损;腹腔镜手术则是通过 3 个 0.5 - 1 厘米的小孔操作,借助器械完成修补。一般来说,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传统手术恢复相对慢些,但两者术后活动原则一致:既要避免过早剧烈运动导致复发,又不能长期不动引发并发症。
术后 1 周:以 “静养” 为主,逐步尝试轻度活动
术后当天,患者回到病房 6 小时后,若血压、心率稳定,可在家人搀扶下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四肢,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术后第 2 - 3 天,腹腔镜手术患者可尝试在室内缓慢行走,每次 5 - 10 分钟,每天 2 - 3 次;传统手术患者若疼痛不明显,也可少量下床活动,但要避免站立过久。此阶段要避免弯腰、下蹲,起身时需用手支撑腰部,减少腹部用力。
术后 1 周内,洗澡应选择擦浴,保持伤口干燥。若出现伤口红肿、渗液,或活动后腹部胀痛明显,需及时就医。
术后 2 - 4 周:适度增加活动量,避开腹压骤增动作
术后 2 周,患者可逐渐延长散步时间至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此时可做简单家务,如缓慢收拾桌面,但不能拖地、擦窗等需要弯腰或用力的活。
术后 3 - 4 周,腹腔镜手术患者可尝试轻度运动,如慢走、简单的伸展运动;传统手术患者仍需控制活动强度,避免快走、上下楼梯过多。要特别注意,此阶段绝对不能做增加腹压的动作,像咳嗽时需用手按压伤口,预防腹压骤增导致修补部位受力过大。
术后 1 - 3 个月: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忌剧烈运动
术后 1 个月,患者可恢复日常活动,如短时间骑车、开车(手动挡需谨慎),但避免提举 5 公斤以上重物。办公室工作者可返回岗位,但每坐 1 小时要起身活动 5 分钟。
术后 2 - 3 个月,可尝试轻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但跑步、跳绳、游泳等剧烈运动仍需避免。此阶段伤口虽已愈合,但修补部位组织强度还未完全恢复,过度用力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术后康复的关键原则
无论哪种手术方式,术后 3 个月内要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活动以 “不引起明显疼痛” 为标准。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时用力排便;有慢性咳嗽需及时治疗,减少腹压持续增高的情况。
疝气术后康复没有 “一刀切” 的标准,个体恢复速度受年龄、体质、手术方式影响。年轻患者可能 4 周恢复较好,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者需更长时间。只要遵循医生指导,科学活动,多数患者术后 3 - 6 个月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