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头晕头痛的经历,多数人会将其归咎于疲劳、压力大或睡眠不足。但神经内科专家提醒,若头晕头痛频繁发作,且伴随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可能是脑血管狭窄发出的 “报警信号”。作为脑卒中的重要诱因,脑血管狭窄若能早期发现并干预,可大幅降低中风风险。
脑血管狭窄为何会引发头晕头痛?大脑的正常运转需要持续的血液供应,而脑血管就像 “输水管道”,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当血管内壁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斑块时,管腔会逐渐变窄,血流速度减慢,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引发功能异常 —— 这就是头晕头痛的核心原因。这种不适通常有鲜明特点:比如低头或突然起身时头晕加重,头痛多为钝痛且集中在太阳穴附近,有时还会伴随短暂的视物模糊、说话含糊。
哪些人是脑血管狭窄的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诱因,因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格外警惕 ——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让斑块更容易附着;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斑块形成;糖尿病则会破坏血管壁的正常结构。此外,长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肥胖的人群,以及有中风家族史者,血管狭窄的风险也显著高于常人。临床数据显示,45 岁以上人群中,约 15% 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而这类人群中近半数都有反复头晕头痛的症状。
出现相关症状后,该如何排查?脑血管超声是初步筛查的首选方式,它能通过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等指标,判断血管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且无创、便捷。若超声发现异常,可进一步做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精准定位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早期狭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 1-2 年做一次脑血管超声检查。
确诊脑血管狭窄后该如何干预?对于轻度狭窄(狭窄率<50%),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控制: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低于 7mmol/L;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延缓斑块进展。
若狭窄率超过 50%,且伴随明显症状,可能需要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支架成形术,能通过导管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撑开血管恢复血流。但专家强调,支架并非 “一劳永逸”,术后仍需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避免支架内再狭窄。
头晕头痛虽是常见症状,却可能隐藏着脑血管的健康隐患。尤其是高危人群,切勿凭 “经验” 自行判断,及时就医排查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风险。记住,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永远是 “早发现、早干预” 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