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就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的波动让人提心吊胆。高血糖会导致头晕、口渴、视力模糊,长期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而低血糖则会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种情况,千万别慌!今天,内科医生就来分享科学管理糖尿病的 5 个关键,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拥抱健康生活。
关键一:精准饮食控制,打好血糖管理基础
饮食是影响血糖的重要因素,想要稳定血糖,合理搭配饮食是关键。首先,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食用精制米面、蛋糕等高升糖指数(GI)食物,可选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它们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其次,蛋白质是饮食中的 “稳定器”,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不可或缺,既能提供饱腹感,又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
除了食物种类,饮食方式也很重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将一日三餐拆分成五到六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骤升;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用餐时间,让身体有足够时间分泌胰岛素,更好地调节血糖。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法,减少油炸、油煎,以降低食物油脂含量,减轻身体代谢负担。
关键二:规律运动锻炼,增强身体降糖能力
运动是天然的 “降糖药”,规律运动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谈的状态为宜。
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不容忽视。像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 “大户”,肌肉量增加,身体对血糖的消耗能力也会增强。力量训练可与有氧运动交替进行,比如周一、三、五进行有氧运动,周二、四、六进行力量训练,让身体得到全面锻炼。不过,运动时要注意时间和强度,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高、过低时运动,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防低血糖发生。
关键三:科学监测血糖,掌握身体实时状况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 “眼睛”,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及时了解血糖变化,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一般来说,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多个时间点。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建议每天监测 4 - 7 次;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监测 2 - 4 次。
除了日常指尖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必不可少。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每 3 个月检测一次,可帮助医生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此外,还可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获取更全面、详细的血糖波动信息,及时发现不易察觉的高血糖或低血糖。
关键四:合理用药治疗,遵循医嘱规范用药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用药方案也不同。口服降糖药有多种类型,如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双胍类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口服药物控制不佳或 1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用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如磺脲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双胍类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等。如果出现不适或血糖波动较大,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疾病挑战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常常被忽视,但实际上,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也可以加入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也不可或缺。他们的理解、陪伴和鼓励,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更积极地面对疾病。同时,患者自身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它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血糖忽高忽低虽然让人困扰,但只要掌握这 5 个关键,做好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科学监测、合理用药,保持良好心态,就能有效管理糖尿病,让血糖平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具体的管理方案还需结合个人实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血糖管理,拥有健康生活!